锂的触电之路

2021-11-19 21:04 来源:

打印 放大 缩小

日前,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被颁发给了美国科学家约翰·古迪纳夫(以下简称约翰)、英国科学家斯坦利·惠廷厄姆(以下简称斯坦利)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三人,用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。

锂电池问世一条漫长崎岖的道路

如果没有锂离子电池,出门在外,你恐怕得为手机准备上一打镍镉电池,以防它打上几个电话就宣告罢工。锂离子电池,能量密度高、寿命长,没有记忆效应。凭借这些优势,它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它使笔记本电脑、手机、电动汽车的发展以及太阳能(000591,股吧)和风能发电的储存成为可能。

当然,在商业化之前,也有一段漫长崎岖的道路需要前人摸索。先是斯坦利起草了锂电池的初始设计方案,硫化钛为正极材料,金属锂为负极材料——这证明是一个可以充放电的电池。可是第一批可充电电池的电极中有固体材料,与电解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会损坏电池。

接着,约翰了解到斯坦利的革命性电池后,他开始在锂电池的正极中使用钴酸锂。这使电池的潜力翻倍,并使其功能更强大。他和团队又开发了另一种更加稳定安全的正极材磷酸铁锂,它是目前电动汽车、电动大巴、电动船舶、大规模储能、通信基站、数据中心等所用电池的主流材料。

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主角“锂”是一个起源于宇宙大爆炸的古老化学元素。虽然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重,但其实,锂是最轻的固体元素——这或许就是为什么,我们有时候不会注意到随身携带的手机。

吉野彰在约翰的基础上,用钴酸锂作为电池的正极,负极中使用石油工业的副产品——石油焦。结果显示,他以此开发出的电池更为稳定,而且重量轻、容量大,能明显产生4伏电压。另一个很大的优势是,这类电池中没有使用纯锂,保障了安全性。

吉野彰开发了第一个商业上可行的锂离子电池。

此后,手机变得越来越小,电脑变得更加便携,MP3播放器和平板电脑也得到了发展。

未来

黑科技充满

无限可能

得奖的三人,是锂离子电池领域最早的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。而更多的后来者,也正在继续前行。上世纪90年代,锂离子电池被成功运用到手机中,它正式走进人们的生活。如今,它更是大施拳脚,作为电动汽车的“心脏”,重新“定义”汽车。

在当下的锂电池行业中,已形成了中国、日本、韩国三国竞争的局面。日本的松下,韩国的三星、SK、LG以及中国的宁德时代(300750,股吧)、比亚迪(002594,股吧),被行业看作为目前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翘楚,占据着当下电池市场的主体份额。

以中国为例,数据显示,目前,中国动力(600482,股吧)电池企业的产能已占全球总产能的70%以上。2018年,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前10名的企业中,中国占据七席。

对于任何国家而言,能源都是永恒的问题。一旦能源的问题得到解决,在物质不是特别匮乏的情况下,来自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将得到更多的解决方案。而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,甚至将超越前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总和。

接下来,全球必然在锂电池领域加大投入,试图掌控由锂电池突破带来的动力革命。锂电池,这块独具魅力的“能量魔方”,未来还会产生无穷的魔力。

沈阳晚报、沈报融媒记者佟思佳整理

陶宣育制图

责任编辑:互联网